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《花花世界花家姐》朋友都明白

发表于2011-06-10
花花世界花家姐》的虚实风格,分明是将小津安二郎的视野放置到山野。除了舒缓,我更愿意用静谧二字。凡有过些观影经验,并原意稍作研究的朋友都明白,一部影片和满头满垒的文字不一样,视觉传达的过程势必是广大电影工作者最耗心力的地方。然而《岁岁清明》恰能将“静谧”这一非常文学非常抽象的词语反射给观众,其中夸赞,当鲜明。

全片并没有去刻意寻找美景入画的痕迹,却很精心地把握着江南的那一丝气韵,绿意深浅,黑瓦白墙,用缓慢到近乎凝滞的镜头运动让人与现世拉开距离。人物被搁置在大全景中,仅仅是一个姿态。另一点惊喜便是全片的方言对白。其实台词并不太多,一两句杭州方言,也是欲语还休的,更多的情愫隐而不说。这方法用得很讨巧,杭州话并不是纯正的吴侬软语,宋室南迁,带来了汴京的官腔,严格来说更靠近北方方言,编剧程晓玲又是北方人。但哪里人说哪里话,他们开口,是和身后这片山水贴切的,绝不让人跳出戏来。


在这幅画卷中,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,女主角阿敏和她的八叔只要把鱼篮扣在河里,就会有鱼跑进来,而阿敏也总会放走大部分鱼,只留下几条够吃就行,没有现代社会的贪得无厌;传统民俗的迷信不仅不显得愚昧可笑,相反,喝了女子捂过的茶就能生出男孩这样的传说,更是把乡下人的善良和无私表现了出来,让人从心里感到温馨;女孩子的春情萌动,无非是对着树林里的心形荷包自言自语,或者在山路上欢快地喊着“大兔子背姑娘了”。

时至今日,很多观众害怕看国产战争片,因为往往不真实,残酷不够、壮观也粗糙,不是失败于大,就是细节夸张。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,《岁岁清明》的战争几乎在最后一刻给了人几乎直抵人心的份量。此前有人评论说,本片后半口味较重。我对此的理解是,前半已经将小敏对少爷的爱意足够,影片叙事开始了转折,小敏由爱转恨,于是,口味重,才有小敏误解之深,相信观众也是一样。有观众在影院里唏嘘不已,便是明证。忆江南,越是回忆越是牢记如烟往事。
上一页|1|
/1页